
❖日本和台湾,作为全球顶级的休闲农业观光地,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迅猛发展,这一时期正是文创农业兴起的时候,此时传统农业遇到文化创意,农业变得时尚,充满情感,文创给予了日本和台湾农业灵魂!那么,究竟他们是如何利用文化创意,带动农庄发展的呢?
一、突出自身特色 做出个性产品
❖寻找独具差异性的产品,哪怕只做一个产品,也要力求做精做强。
例如,南投县信义乡的“梅子梦工厂”因为文创转型,由原来单纯的梅子种植产业,发展成为包括梅子种植、梅子产品加工、梅子休闲观光和梅子文化创意在内的新兴产业链,可谓将梅子产品做到了极致。
二、深挖风土人情,嫁接传统文化
❖如果有时间静下心,你就不难发现在身边有很多寻找历史、寻找打动人心故事的企业。
台湾就有一家做米的农场“芳荣米厂”,芳荣米厂成功的挖掘了当地农村古早味的原生态风华,经营到四代,经济结构转型为服务导向,芳荣米厂御除剥削印记,米厂走向合作之路,不但产品能持久于市场,更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这点是值得大陆新农人和忠诚热心于新农业发展的农企好好借鉴的。
三、多讲品牌故事,用情感制造溢价
❖品牌故事的诉求往往会给产品本身带去更多更具有特殊韵味的特质,当下营销的关键,是要会讲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在台湾,你就不难发现那些很温暖,很人性化的语言,即使是超市展台前的产品介绍,都充满着深深的情义,这就是多用情感制造溢价。
如果有机会到台湾,那就一定要喝杯日月老茶厂出品的阿萨姆红茶,顺便感受一下红茶背后一个百年老茶厂的重生,那种视觉、嗅觉、味觉的冲击,赋予农产品充分情感,让人无比回味从知性又到性感的生态茶园的味道。
四、追求一鱼多吃,创造更多消费价值
❖台湾许多著名的农牧场,在产品设置中追求一鱼多吃,借助文化创意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消费价值。
例如台湾的清境农场,在优美的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借助文创转型,在场景设计、活动创意、产品概念等方面提升农场的趣味性及其多重消费价值。
农场中的风车图腾设计,成为农场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观;动物泥塑装置,令儿童游客喜出望外;采用网络语言形成设计产品名称,“米田共”的戏谑,吸引了多少青少年。
五、静心寻找灵感,创意产品包装
❖农业需要好产品,更需要好的包装,一个符合产品同时贴心与客户的包装,才是构建营销价值的前提。在农产品的形象设计中,关键是如何在细节上做文章,有些改变就像窗户纸一样一点就通,关键是怎样静下心去找寻创意灵感。
例如台湾著名的掌生穀粒,采用原住民纺织的特色花布作为包装材质,充满了浓浓的在地文化气息;用古朴的牛皮纸制成传统口袋状外形,搭配上纸藤封口手柄,再配上白色棉纸以及传统书法文字撰写,十分古朴自然,形象价值从客户体验来看恰到好处,这是掌生穀粒的起点也是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