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从城乡规划的视角看,意指人口较为分散的地区。在这样的内涵下,要准确定义乡村的外延则是件多有争议的事情。

中国常用的行政边界、土地权属和人口户籍也好,国际上常用的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密度也好,都是人为界定的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局限。
本文姑且把乡村定义为人类聚居的最小单元,基于此来探讨乡村规划的技术特征和学术价值。
A 乡村规划,由小而真。
跳出乡村即乡愁的情怀陷阱,从一种规划类型的角度来审视乡村规划的话,毫无疑问乡村规划最大的特点是“小”。
规模小从来不是一个能给规划工作增光添彩的事情,这也是乡村规划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受重视的原因。
但纯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话,小有小的好处:
★ 规模一旦小了,技术体系会更容易厘清;
★ 规模一旦小了,规划方案会更容易实施;
★ 规模一旦小了,实施成效会更容易验证;
★ 规模一旦小了,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偏离会更容易找到症结。
事实上,在绝大部分的乡村规划实践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由小而真”。甚至,绝大部分在新型城镇化时期被热议的“新真理”都能在乡村规划中找到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