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园林百科 » 字典 » 正文

老舍故居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1  浏览次数:143
核心提示: 1 老舍 (1899~1966年),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出身于贫苦市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使他从小就深知城市贫民的生活并受到大杂院里传统艺术的熏陶。1906年开始读私塾,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爱好古典诗词,并用
  1  老舍 (1899~1966年),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出身于贫苦市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使他从小就深知城市贫民的生活并受到大杂院里传统艺术的熏陶。1906年开始读私塾,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爱好古典诗词,并用文言文练习写诗和散文。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先后任北京第17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市南开中学国文教员等职。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挣脱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同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此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激发了他强烈的文学兴趣,开始文学创作。1926~1929年,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些作品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显示出讽刺幽默的艺术才能,因而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注意。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途经新加坡停留了半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并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学思潮》、《外国文学史》等课程。课余,陆续创作长篇小说,有以寓言形式写作的《猫城记》,其思想倾向比较复杂,但重在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国民性和奴才心理;有描写一群公务员庸碌生活的《离婚》;有描写市民生活场景的《牛天赐传》。同时创作了优秀的中篇小说《月牙儿》,还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以及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从事抗战文学运动。1939年6月,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为适应抗战的形势,还利用旧形式,写有不少鼓词、旧戏、民歌等宣传抗战的通俗文艺作品。这个时期,创作有剧本《残雾》、《面子问题》等,长篇小说《火葬》、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等。1944~1947年间,创作了描写北平沦陷之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应召回到新中国,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新生活焕发了他新的创作热情,他写出了大量的控诉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作品。1950年写了五幕剧《方珍珠》和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龙须沟》的创作成功使他在1951年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志愿军,并写成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先后访问过苏联、印度、日本等国。这一时期有大量新作问世。有多幕剧《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女店员》等。后期最为成功的作品是反映清末到抗战胜利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的话剧《茶馆》,还有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这部小说写出了大清帝国即将灭亡之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的分化和没落。1966年,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致死。他是现代中国具有独特风格、卓有成就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贡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个丰满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独特生动的市民形象体系,同时,为推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人民文学出版社正陆续出版《老舍文集》。

  老舍先生在50岁之前住过的地方少说有百余处,但称得上是自己的家却不大数得出来。

  七七事变后,老舍先生东迁西移,漂泊不定。抗战胜利后,一个人在美国居住了4年,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到故乡北京,家小也从重庆回到北京团聚,政府暂时把他安排在北京饭店。开了一个房间,在那里吃住,写作。一次老舍先生碰见周总理,便问能否私人出钱买一所小房,别的他能忍受,唯独吵闹不行,写不出东西来。周总理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可以。

  老舍故居小房位于北京东城区丰盛胡同,,门牌10号,几乎是在市中心,交通方便,离王府井商业街和著名的东安市场,隆福寺秀近,市立二中,育英中学就在附近,小孩子能就近上学。这房子的有点是闹中取静,因为不在交通要道上,酒兹府大街既能走大车,又不是主道,车辆和行人都不多;加上小房有围墙,院中有树。大城市的嘈杂便都隔在耳外了。平常只有花上的蜜蜂和树上的小鸟能愉快地打破它的寂静。大门开在一个南北向的小胡同里,胡同以明代一个公主的名字,“丰盛”命名。小房在胡同的路西,进了胡同第一个门就是,好找。先生去世后,小丰盛胡同改名为丰富胡同,门牌改为19号。

  进了大门,有一座砖影壁,有两间小南房,是看门的工友住的,冬天也是石榴树,夹竹桃的避寒处。老舍先生搬进来之后。在大门靠着街墙种了一棵枣树,砖影壁后,老舍先生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这是故宫御花园才有的名花。不过并不娇贵,在百姓家照样欣欣向荣,叶繁枝茂。小南屋房檐下还放着一大盆银星海棠,也是一个多高,常常顶着一团团的红花,老舍先生送客人出门时,常常指着它说:“这是我的家宝!”

  砖影壁后面是个小外院,自成体系,有三处灰顶小房,一为厕所,二为贮藏室,三为正房两间。正房坐北朝南。由男孩住,兼作老舍先人私人秘书南仁芷先生白天的办公室,也兼作外地客人的临时客房。这个外院正好坐落在里院南房的位置上,将里院勉强在外形上凑成一个四合院。外院有一街门通向今灯市口西街,但从不使用。

  里院修饰之后还很像样子,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进大门绕过太平花有一个“二门”通向里院,迈进二门又有一个木影壁,漆成绿色。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南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种树。老舍先生很看得这点,他一生喜爱花草,却少有机会实践,有了这块空地,可以试验了,完全随信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创作。

  头一件事是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种的时候只有拇指粗,不到十年,树干直径已走超过了海碗。秋天满树硕果,非常壮观。柿子品种很特殊,是河南省的“火柿子”,个头不大,只有拳头的一半,皮薄,很甜,无核,橘红色。老画家于非闇曾来给柿树写生。作工笔国画一幅,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因这棵柿树,和来夫人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连续写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这两棵柿树作篇名,柿子友情了这座小院的标志。

  北屋正房三间有两间是客厅,靠东头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洗澡盆。东耳房的墙外还有一间小锅炉房,内装一台小暖炉,供冬季全院采暖用。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老舍先生在这间屋里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轰动的是《龙须沟》《柳树井》《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正红旗下》。《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曾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享誉欧美亚。

  卧室中有两样东西很值一提,一是老舍先生自己设计了一个大壁橱,请工人打在墙里,足有六七立方米。是他贮藏字画和小老古董的地方。第二件是老舍先生的床,那是一张红木的老床,又大又沉,床帮上还嵌着大理石,床屉是棕绳的。他的腰病使他不能睡软床,特意由旧木器行选购了这张硬床。大木床和其他红木家具一起在“文革”时被抄家没收,但文物部门鉴定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万幸没有随便处理,“文革”后又原样发还,成了惟一保留下来的老舍先生用过的古典家具。

  客厅里陈设严格按老舍先生意图布置,处处表现了他的情趣,爱好和性格。家具方面,除了一张双人沙发,两张单人沙发和一个小圆茶几是现代的,其余的全是红木旧家具,其中穿衣镜是夫人的嫁妆,其他的则是迁进新居后陆续选购来的,有书橱,古玩格,条案,大圆桌,靠背椅等等,老舍先生很爱这些家具。擦拭它们是自己每天必修课。桌面上陈设很少,但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花瓶,二是果盘。

  客厅里除了花多之外,就里画多。墙上总挂着十幅左右的中国画,以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的画作为主,兼有陈师曾,吴昌硕,李可染,于非阁,沈周,颜伯龙,胡佩衡的更换。客厅西墙是专门轮流挂画处,宛如一个小小的美术画廊,到老舍先生家做客,观画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公认的一大乐趣。

  秋天时,老舍先生会频频邀请朋友来家赏菊。老舍的家是以高度东方文化色彩而光彩夺目的。它的确可爱,是个很有味的家。

  1966年政治风云突变,8月24日早晨,老舍先生带着满身伤痕,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家。他向3岁的小孙女郑重告别:“和爷爷说再......见......!”,然后义无反顾地跨出了家门,永远地离去,自沉于太平湖。就这样他可爱而有趣的家也随即毁灭。

  1997年7月老舍家属有偿将老舍故居捐献给国家。捐献交接仪式在北京市政府举行,市委书记贾庆林等市领导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携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故居进行落架修缮。

  1998年5月18日“老舍故居筹建处”开始组建,1998年6月4日召开第一次老舍纪念馆筹建会。随后进入紧张的筹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同意将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纪念馆”。

  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目前,老舍故居已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了大理石标牌,要长久地保留于世,不准拆改。

   2、青岛市老舍故居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1号,面南背北,楼下为老舍全家居所。老舍于1934年来青岛受聘于山东大学,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大部分时间居住于此,这是他在青岛的三处借寓住所之一,另两处一在莱芜路,一在金口路。在此写下了许多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有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现为青岛市著名风景点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重庆老舍故居

  位于北碚区城区内,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别墅,西室一厅。此屋系1940年6月,林语堂回国定居时购买的,7月被日本飞机轰炸,刚修复又奉命出国,临行前林语堂将其赠送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作办公用。后来老舍先生定居其间,因当时屋内老鼠很多,成群结队,不仅啃烂家具,偷吃食品,还经常拖走书稿、朴克等物,故取名"多鼠斋"。老舍先后在这里寓居6年,创作了著名的《四世同堂》等抗战小说、戏剧、散文、杂文、曲艺、诗词和回忆录各种作品数百篇,近两百万字。同时,还以"多鼠斋"为题,连续在《新民报晚刊·西方夜谈》上发表有《多鼠斋杂文》12篇。多鼠斋现由重庆市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碚区拟将"文物管理所"设于此。1982年,老舍夫人胡絜青故地重游,探望其旧居时,认为这是老舍在全国的故居中保护得最好的一处,写下了《一八九二年旅北碚诗》,诗云:

  一别北碚走天涯,三十二年始回家。

  旧屋旧雨惊犹在,新城新风笑堪夸。

  嘉陵烟云流渔火,缙云松竹沐朝霞。

  劫后逢君话伤别,挑灯殷殷细品茶。

 
 
[ 学院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老舍故居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13709183534",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欢迎您光临 陕西园林网 陕西源景园林网携手本站打造陕西园林行业交流平台 QQ:1390293336(园林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