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仿效彩虹的渐变配色理念,虽然广泛应用于色泽鲜艳的花卉,但对于数量多、色数少的树林,则无用武之地。这个时候,不妨采用条纹状配色的手法,仍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条纹状配色,是美学原则(组合规律)中的对比、反复、韵律等多种原则所呈现出来的美,综合起来达到最基本的原则多样统一的整体和谐。比如以黄绿红绿褐绿来实现植物配置的循环往复,就可在整个园区内形成色彩的显著差异,使人感到既丰富又有秩序。
园林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还有一些来自非生物方面的山石、土壤、河湖水面等,也同样可应用这类手法进行有效配置。
三、艺术原则
植物造景往往要与立地环境综合考虑,并与建筑设计同时交错进行。多数情况下,也并非孤立地运用某种处理手法,而是紧密地结合自然环境、建筑造型、功能特点、画面构图和透视色彩效果等等统一考虑,并遵循一定的艺术性原则。
1.衬托与对比
建筑、雕塑周围的植物景观也有衬托与对比的问题,如浅色的、亮度高的雕塑宜采用深绿色叶的植物作背景,而用浅色的背景植物,则雕塑与植物之间会产生“渲染”的现象。如果考虑到秋、冬季落叶的问题,明朗的天空亮度也很高,最好配植以深绿色的常绿树。如在实施温州万通玫瑰花园绿化工程时,在建筑外围及水池两旁种植严谨对称的树木,映衬着喷泉和水池更显得深远。
2.节奏与韵律
犹如音乐中不能一个调唱到底一样,植物造景也不能一个调“畅游天下”,否则就显得单调乏味,而应具备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
同样的树种或某种植物在同一绿地中重复如同苗圃一样,久而久之,会引起人们的视觉疲劳。试着作一个改变,有些地方补种一些树,而另外一些地方则调整一些树种,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则节奏感应运而生,而不同的节奏感又会产生一定的韵律。如在南京实施青龙山人居工程时,就运用大色块的手法,将香樟、女贞、南方枳木具、枫香、杜英、红果冬青、喜树、乌桕、香椿等植物大面积片植,形成了丰富而有韵律的景观带。
在某些重复的硬质景观的坐凳或小型建筑前种下一定的树木和花草,在自然光影下产生的造型,也会使群体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并产生亲切柔和的气氛,有组织地重复高低变化,会引起人们的节奏感;将植物布置得三五聚散、错落有致,有规律、有起伏,深浅浓淡的变化都会激起人们的韵律感,给人们以美的感觉。 [page]
四、生态性原则
城市居住环境园林植物选择的基本要求是:适地适树,栽植管理简便,易成活,耐修剪,生长速度适中,卫生,寿命长。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增加优良树种的美化色彩;提高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针对性;树种选择上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而且更应兼备优良的观赏性状;加强对彩叶植物、珍稀物种等的开发与应用。
就江浙而言,季相景观要求突出的多用银杏、无患子、黄山栾树、枫香、元宝枫、乌桕、鸡爪槭、黄连木、红枫、红叶小蘖、金叶女贞、法国梧桐、水杉、重阳木、香椿、青枫、山膀胱、红花檵木等;以观花、观果为重的景观多用梅、桃、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樱花、梨、杜鹃、广玉兰、棣棠、郁李、火棘、贴梗海棠、月季、合欢、紫藤、石榴、柿树、桅子花、茶花、茶梅、金丝桃、紫荆、黄馨、迎春花、桂花、美国凌霄、紫花泡桐、木绣球、八仙花、构骨、紫玉兰、白玉兰等;以追求清涵宁静环境的住宅区多用高大乔木,如香樟、榉树、黑松、柳杉、水杉、竹类、栾树、朴树、法国梧桐、桂花、杜英、木兰科植物、槭树科植物、合欢、喜树、乌桕、重阳木、黄连木、七叶树、无患子、樱花等等,同时,配置一些低矮的乔灌木,如构骨、山茶、八角金盘、桃叶珊瑚、杜鹃、剑麻、书带草、麦冬、沿阶草、葱兰、槭木、十大功劳、水蜡、腊梅、海桐、杜仲、火棘、常春藤、枸杞、六月雪等。
园林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各种生态因子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植物造景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生态关系。
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热带植物如椰子、橡胶、槟榔等要求日平均温度在18℃以上才能开始生长;亚热带植物如柑桔、枫香、含笑、香樟、油桐、竹等在15℃左右开始生长;暖温带植物如桃叶李、槐等在10℃,甚至不到10℃就开始生长;温带树种紫杉、白桦、落叶松、云杉在5℃时就开始生长。一般植物在0-35℃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上升、生长加速,随温度降低生长减缓。一般来说,热带干旱地区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极限温度为50-60℃左右,原产北方高山的某些杜鹃花科的小灌木,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白头山顶的牛皮杜鹃、苞叶杜鹃在雪地里都能开花。
调查显示,常绿树无冻害且抗寒性强的有:凤尾兰、石楠、杉木、湿地松、油茶、柏木、龙柏、广玉兰、海桐、柳杉、罗汉松、匍地柏、杨梅、构骨、黑松等。
落叶树无冻害且抗寒性强的有:池杉、紫薇、白玉兰、泡桐、水杉、紫荆、国槐、白鹃梅、紫玉兰、凌霄、贴梗海棠、青枫、红枫、合欢、无患子、红叶李、紫叶桃、马褂木、鸡爪槭、银杏、柿、木槿、郁李、梧桐、柳树、枫杨、法梧、枫香、木绣球、金银花、爬山虎等。
因此,植物造景应掌握适地适树原则,通常的做法就是选用乡土树种,这样就可以保证树种对本地风土条件的适应性。如椰子在海南岛南部生长旺盛,结果累累,到了北部则果实变小,产量显著降低,在深圳不仅不易结实且经常有落果现象。杭州浣沙路上化巨资引进的加拿利海枣也因无法适应本地的气候而纷纷凋落。
五、文化性原则
如何通过植物造景来体现传统文化?又如何通过植物造景来体现现代思潮?最早人们栽种植物是取其功能用途,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态、属性。受“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影响,出现了许多吟诵植物的雅事,很多植物被赋予了人的性格,还被冠以人的称号。列举一些常用植物所寄予的美好意境如下,以备植物造景取材之用。
松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木兰:白居易诗赞,“紫房日照胭脂折,素艳风吹腻粉开。悟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槐、楸:《朱子语类》中有:“国朝殿庭,唯植槐楸”,《全唐诗话》中:“槐花开,举子忙”等等,槐与楸都是高贵、文化的象征。
合欢:申时行有诗:“隙地不栽无果树,中庭那有合欢花。”
梧桐:梧桐是被古人看作祥瑞物的。晋郭璞《梧桐赞》:“桐实嘉木,凤凰所栖,爱伐琴瑟,八音克谐,歌以永言……。”
榆:明代吴宽曾作诗赞,“始我种三榆……,生钱闻可食,贫者当瓜果……”
女贞:是富于性格的树。明张羽《杂言》,“青青女贞树,霜霰不改柯。”是赞其形,也是颂其志。
柳:柳是春的象征,又是极富感情的树,古人多以“折柳”为送别之词。陆游曾作诗,“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来频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桂花:桂花是秋天的象征。李商隐曾作诗,“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
杏:是古人倍加珍重的树种,是讲学圣地同义词,也是夏祠之圣果。《庄子.渔父》中:“孔子游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枣:枣是财富,又给人以温饱,是一种美果良材。欧阳修的七律则盛赞枣的红艳、可口。“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甘辛楚国赤萍实,大落韩嫣金弹丸。聊效诗人投木李,敢期佳句报琅`涤杈每嘞嗳缈剩匆浔盐砍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