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国际网分析:在很多欧美国家,员工过百、资产上亿、年工程量达几千万元的大型园林企业几乎是凤毛麟角,但在我国,持续的大规模城市绿化美化却催生出一批这样的“庞然大物”。他们在园林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自然也就成为行业的标兵和中流砥柱。然而,近几年来,这些年轻的“巨人”几乎同时都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甚至是发展危机。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有四大问题:
第一,怎样保持园林工程业务持续增长?
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风景园林事业步入一个长达8年的黄金发展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工程企业,就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完成了规模扩张和资本积累。然而近一两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迎来从飞速增长到平稳增长的转折点,北京、上海等地园林市场均出现“疲软”,这使得很多大型园林工程企业生存压力陡增,以往象征着实力的庞大施工队伍甚至成了企业的包袱。为了“养活”自己的企业,杭州一位老总去年一年几乎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拉工程,跑项目。公司的招投标中心每天要做好几份标书,但几乎每份比较重要的标书他都要亲自过目,“虽然年工程量始终保持在1亿元以上,但我们过得并不快乐。”
虽然还谈不上举步维艰,但对于大多数园林工程企业来说,确保企业在逆境中生存下去,努力保持业务增长,已经成为摆在企业经营者面前的头号问题。
第二,怎样合理发展多元化经营?
在园林工程领域,“做精做专”还是“做大做全”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然而,对于手中握有大量资金且雄心勃勃的大型园林工程企业来说,多元化经营几乎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或是选择了向产业上游的园林设计进军,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或设计院;或是选择向下游的苗木生产领域进军,不惜血本发展苗圃,囤积大苗;也有的利用资金、土地等优势涉足房地产、建材等。
然而,园林设计领域中外公司群雄逐鹿,市场的混乱程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一点不比工程领域小。从零做起的工程公司的设计院和设计公司没有任何优势,大多数处在给大型设计公司打打下手的状态,鲜有成功范例。而投资苗木行业和房地产,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也没有太大的提高,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帮助有限。“你能想到的园林绿化业务我们几乎都做,但说来说去,还得靠工程挣钱活命。”南京一家园林企业的老板如是说。
除此以外,多元化经营带来的企业规模扩大,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管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