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计标准豪侈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景观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3.简单设计复杂化。一些道路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就很不错,不必套上这样那样的理念。
4.广场设计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
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且池底、驳岸也用混凝土衬砌,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6.居住绿地山水化。人居环境有别于公园,应多为居者设置绿荫和活动场地,过多叠石理水,危及老幼安全,深浅高差过大,影响居民出行。
7.居住区景观设计展示化在有限的居住空间中,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居住者却不得安宁。
8.集中绿地架空化。随着居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甚至把居住区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在地下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绿地变成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9.构图理念非哲理化。随意设计锐角、增加楔形、破掉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使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10.文化运用标签化。在绿地中使用不着边际的文化符号,使文化成了标签,牵强附会,走向“没文化”。
11.电脑设计重复化。“天下景观一大抄”,电脑制图使设计师“克隆”起来更加方便,参加设计招投标,图板一大摞,有新意的少之又少。
12.城雕作品庸俗化。基本功欠缺,功能与需求考虑不周,这种情况在城雕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城雕故作深沉,形象浅薄,欲拆浪费,欲留累赘。优秀的雕塑家淹没在人人搞雕塑的平庸中。#page#
13.植物配置与景区划分程式化。一讲植物造景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园”;千篇一律的“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果篱草相结合”云云;不管条件是否具备、需不需要,都设置水景等。
14.反季节植树常规化。剪彩一瞬间,正是媒体报道舆论强势之时。为这一刻的最佳效果,留枝挂叶、不修剪(或很少修剪)--反季节栽大树成了一道新风景。这种加大成本和违背植物生长习性的做法,不应成为绿化工程的主流。园林成品需要生长期的支持,当年不可能收获最佳景观。
15.猎奇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又光顾全国(最近有所降温)。虽然其中不乏成功作品,但作为潮流和时尚欠妥当。
16.置景手段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我们必丢掉园林的本分。
17.城市湿地公园化。天然湿地首先应强调保护功能。把城市湿地建成公园以供游览只是个例,不应全部照搬。更不允许借建公园搞开发,走向反面。建设人工湿地公园不应追风赶时髦,且面积不能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