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园林百科 » 论文 » 正文

中国山水画论对园林假山设计的影响分析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1  浏览次数:125
核心提示:中国传统山水画历来对中国园林设计有着源远的影响,景即是画,画即是景,景画合一,意境深远,方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所在。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郭明阐释中国山水画论对园林假山设计的影响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假山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溶为一体,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哲学思想、艺术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
 中国传统山水画历来对中国园林设计有着源远的影响,景即是画,画即是景,景画合一,意境深远,方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所在。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郭明阐释中国山水画论对园林假山设计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园林假山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溶为一体,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哲学思想、艺术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从魏晋时期至明清,中国绘画艺术对假山艺术的影响尤其明显。山水画论对于自然山水形象的表达,形成了丰富完善的理论与见解。中国古典园林在创作中融合了诗画艺术,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园林假山是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园林意境,表达创作者意图的重要媒介。计成在《园冶·选石》中论假山 “匪人焉识黄山,小仿云林,大宗子久。”其中提到的云林和子久分别是画家倪瓒和黄公望,可见造园家手中的假山之美与画家笔下的山石之美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笔者认为,假山创作受到魏晋以来山水画论的启发,从立意、构思到具体技法都对画论中的理论有所借鉴。本文试图将山水画与园林假山做一些比照分析,将山水画论作为理解园林假山的一种方式,以期对假山有更加清晰明确的理解,从而指导创作实践。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面对频发的战乱,文人士大夫产生了避世思想,这时山水文化盛行,崇尚自然、崇尚自由,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成为了社会风尚。这之前的中国画通常以人物或事件为主题,山水作为背景,即所谓“人大于山,水不溶泛”的画法,而在当时山水文化的影响下,自然山水开始成为绘画的主题。山水画成为独立的题材起源于东晋顾恺之的《庐山画》,此画被誉为“山水之祖”。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好游观山水,一生“栖丘饮壑,三十余年”,归来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时而抚琴弹奏,观景兴趣盎然。宗炳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维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1]这体现了当时文人与琴酒而自适,纵烟霞而独往的山水情怀。

受同样的哲学思想影响,这一时期的园林风格也发生转折。园林产生之初,主要以实用性的苑、囿的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园林布局主要模仿仙境或再现神话传说;到魏晋南北朝之际,在山水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在园林中模拟自然,产生了模仿真山真水的自然山水园,假山成为园林中的重要元素。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如北齐邺城仙都苑、北魏洛阳华林园等都是以筑山理水形成园林的主要格局。(图2)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最为著名的当属北魏大官僚张伦位于洛阳的宅园,园中以大假山景阳山为主景,精炼而集中的表现出了天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

分析山水画和山水园的产生,我们可以理解为山水画和假山是基于共同的哲学美学思想而产生的不同艺术形态,因而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意境表达与审美要求的一些共通之处。同时,正如人们常说,走在艺术这列火车前面的车头是音乐、绘画等,而后车厢才是建筑和园林,绘画早于园林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给予假山创作重要的启发,叠山家们借鉴了大量的画论中的技法用于假山创作实践。

1.山水画立意对假山的影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山水画发展至唐代,技法日趋成熟,既注重客观物象的描述,又注入了主观意念和感情。唐代画家在张璪在《绘境》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也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作品总是生动描写山野自然风光,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直至后世,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主流。画家多注重个体心境的体验,作画的目的并不在于描摹客观事物,而是营造一种意境,表达自己的感情,绘景只是手段,写情才是目的。

意境是中国古代独创的一个概念,庄子讲“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中国山水画家追求象外之象,在山水画作品中注入启导性和象征性,托物以言志,山水画并不是具体复制自然景物,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创作出画家心中的山水,借山水画表象尽舒胸意。

山水园开始于模仿自然真山真水的实践,至唐宋时期,人们开始从山水中找出规律,并加以归纳提炼,不拘泥于形态的相像,而追求气势和意境的契合。 皇家园林如艮岳在方圆仅十里的范围内构出千岩万壑的景观,《宋史·地理志》记载,艮岳“以十里之山而具千里之势,九十步之峰而与泰、华、篙、衡等高。” 这些都是通过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提炼来实现的。至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假山,更是在城市中的方寸之地间形象的表达出山体的气势和变化,即所谓壶中天地,咫尺山林。

另外,山水画家常在画中用题诗作为点题,表达创作意图,一般认为,题诗是山水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足可见抒情才是山水画的真意。后世的文人造园家在假山堆叠中也借鉴了这一方式,在山石上加入题跋,赋予山石感情和生命力。

可以说,假山同山水画一样,都是人们表达内心对自然体验的方式,优秀的假山作品不仅可游可赏,也让人在游赏间体会到作者的心意才情,寻找到心灵的契合点。

2.山水画色彩对假山的影响——墨分五色,随类赋彩

中国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色彩风格,大致有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绛山水和没骨山水几种形式。色彩的选择是人内心情感的体现,中国山水画使用装饰化、夸张化、概念化的设色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因此不同的画风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人群中受到推崇。

例如在富足强盛的唐代,着色浓重、风格艳丽明朗的青绿山水盛行,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独步一时,至宋代这种画风尤其在宫廷画师中受到推崇。自元代直至明清,士大夫阶层面对动荡的时局,仕途受挫,异族统治等,只能在老庄哲学中寻找慰藉,给心灵找到超脱、安宁的栖息之地。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盲,知其白,守其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自觉得排斥色彩而崇尚素淡虚空黑白之色。于是画家开始摒弃“五色”,代之以“素朴”的水墨山水,也即文人山水。以赵孟頫、黄公望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使山水画风格为之一变,元明清画坛推崇清幽、雅逸,疏简,讲究黑白之韵格,追求荒寒清冷的意境。

同样的色彩观也表现在假山创作中。皇家园林中假山往往以彩画建筑和常绿植物加以衬托,浓墨重彩,体现隆重热烈的氛围,彰显富足尊贵的气度,有青绿山水之美。明清之际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往往以白粉墙来衬托前景部分假山的色彩,如计成《园冶》所说“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这与文人所追求的清雅、简淡风格相一致,俱水墨山水之神韵。

 
 
[ 学院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国山水画论对园林假山设计的影响分析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13709183534",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欢迎您光临 陕西园林网 陕西源景园林网携手本站打造陕西园林行业交流平台 QQ:1390293336(园林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