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 » 海绵城市 » 正文

海绵城市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16  浏览次数:162

“十三五”末,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将超万亿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建成区面积为49772.63平方公里,按照年复合增长率3%,到2020年全国建成区面积约为59000平方公里,到2030年建成区面积约为80000平方公里。按照住建部估计的海绵城市建设每平方公里投资1-1.5亿元测算,到2020年,总投资规模将达到11800-17700亿,到2030年,总投资规模将达64000-96000亿元。

行业龙头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

海绵城市是一个新颖且综合性较强的城市建设理念,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并没有一家完全内生于海绵城市概念的纯粹企业,现在的受益企业均是以原主营业务为突破口,从不同角度切入海绵城市建设领域。对产业链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规划设计”、“污水处理”、“设备建材”、“园林施工”和“环境监测”等是这些公司的主要突破口。

“规划设计”:总体规划是指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对于项目建设的区块功能,控制指标等方向性内容进行确认;详细设计是根据总体规划的内容,确定具体实施方法。规划设计类公司可从项目早期规划阶段介入,与政府方面建立良好关系,在后期竞争中获得先天优势,这类企业有“华控赛格”。

“污水处理”: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对雨洪进行科学管理,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大量污水处理相关业务。污水处理相关标的可以快速完成角色转换,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获益,相关企业有“巴安水务”和“重庆水务”等。

“建材设备”: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管材,水泵,水泥,以及新型建材如透水水泥,透水铺装等。相关企业将直接获益,比如“中金环境”。

“园林施工”: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修复等措施将会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因此,园林施工企业将在这一过程中受益,比如“云投生态”、“东方园林”和“铁汉生态”等。

“环境监测”:海绵城市建设中很多理念与智慧环保重合度高,另外在项目后期运维期间,环境监测系统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聚光科技”和“雪迪龙”等环境监测类企业切入市场构筑了渠道。

海绵城市建设产业链

海绵城市建设是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整个项目实施过程涵盖了从宏观规划,到中观设计,再到微观实施,以及后期维护运营等诸多阶段,同时涉及若干专业,包括规划、设计、设备、园林、水利、施工、监理、运维等。中央政府提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秉承“体现连片效应,避免碎片化”的精神,整体考虑整体规划,以到达降低平均成本,节约资源,提高项目质量的目的。10亿以上级别的大型综合项目将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式,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参与海绵城市项目竞争的必要条件。

地方债务压力突出,PPP模式成必由之路

由于海绵城市项目具有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属性,这类项目通常可以采用BT和PPP两种运作模式来实施。BT(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模式,要求项目承包方在工程建设期内自行负责项目投资、融资和建设,工程竣工后按合同约定将工程转移交付给政府并获得报酬支付。BT项目运作过程相对简单,在政府资金充裕、支付能力有保障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在目前政府债务压力较大,许多地区财政资金入不敷出的大背景下,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政府与社会资本共担风险的PPP模式被推上历史舞台。PPP公私合营模式将成为今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主要模式。

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凸显。截止至2015年底,全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约15.6万亿,省均负债5042亿元,江苏、山东、浙江、广东、辽宁、贵州、四川、北京、云南、上海、河北、内蒙古、安徽、山西债务存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4年我国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约为7.6万亿,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巨大。

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突出(单位,万亿);PPP模式考验企业运营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资金缺口。根据计算,在已经公布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中,平均每平方公里规划投资约2亿元,高于住建部估算的1-1.5亿元投资;各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预计总投资平均值为66.4亿元。虽然试点城市可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2到18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但仍存有较大资金缺口,剩余部分资金来源成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落地推进的关键。

政策发布鼓励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采用PPP模式。《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自上而下积极推进PPP模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指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建立的公私合作模式,适用于规模较大、需求较稳定、长期合作关系清晰的项目,比如医院、供水、供电、环保工程和路桥建设等。近年来,PPP项目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政府层面青睐,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自上而下积极推进。

海绵城市相关政策事件梳理

截止至5月31日,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已经储备项目8644个,项目金额达104,156.83亿元。相关项目主要分布在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安居工程、旅游、环保等领域。

全国PPP项目库中已经储备项目8644个,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采用PPP模式进行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具有以下优势:

政府方:缓解财政压力,借助PPP模式可以用较小的启动资金完成大规模项目建设;作为SPV公司股东,可以在项目全周期内把控项目质量;招标过程中更注重供应商综合实力,避免了BT模式中供应商追求低价中标,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工程质量的问题。

社会资本方:作为SPV公司股东,项目建设期可以获得更稳定的项目建设款项支付,避免了BT模式中常见的工程款项拖欠问题;PPP项目体量比较大,参与大型项目可大幅度增加公司营业收入,加速公司业绩成长,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金融机构:好的PPP项目可以为其带来稳定收益。

 
 
[ 工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海绵城市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13709183534",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欢迎您光临 陕西园林网 陕西源景园林网携手本站打造陕西园林行业交流平台 QQ:1390293336(园林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