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曾创造出世界领先的农业文明,农民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的重要力量。从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到清末的“村治”,再到民国和抗战时期周作人、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无不深刻地体现着人们的强烈愿望。历史发展到21世纪,新农村建设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2003年,中共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一年后,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酝酿过程中,中央曾派考察团到拉美考察城市化问题,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专家们考察回来后形成了几份相关报告,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瞭望》周刊载文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中共中央对未来五年科学发展的十大方略之首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字的总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新农村图景。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的探讨
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与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有很大关系。
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并转化为具体政策,是今后的重点所在。有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应重点加大五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治理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三是重点发展医疗、养老等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支持农业生产,五是发展教育事业。那么,如何体现这五方面的具体措施呢,要规划先行。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要靠合理的规划设计、适宜的用地布局、有利的产业规划,靠坚强的基层组织建设。因此,规划也要要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市民休闲的需要,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要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高度进行规划设计。
3.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法
农村的规划建设要考虑到多方面的要素,同时又要从总体上把握发展的方向,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 基本原则
整体原则:从环境与城区空间的整体%出发,统筹布局建筑、道路、绿化等空间,塑造富于特色的农民新村整体形象。
生态原则:以广义生态观为指导,协调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创造生态优良的新农村环境。
人本原则: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宜人的商业活动空间、休闲场所和聚居生活氛围。
持续原则:力求经济、环境、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良好的开发效益创造可持续建设的条件,以优美、超前的环境建设奠定可持续开发的基础。
因借原则:因地制宜,借自然环境景观条件与景观要素,提升新农村开发的环境效益。
经济原则:规划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弹发展的特点,在商业与居住空间的组织上具有一定的灵活%与弹%。
市场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契机、区位优势、环境品质与地缘条件,优化新农村用地土地资源利用,保障规划在市场条件下顺利实施。
3.2 理论基础
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没有现成的成熟规划理论,而它又涉及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从多种角度来考虑,以多学科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如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地理学、生态学理论等。
新农村规划,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社会发展全局是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最鲜明的特点,结合城市与乡村规划的方法理论,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把农村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有机整体,充分综合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使这个生态系统长期有效的运转。
3.3 内容方法
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在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调查研究时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新城建设、中心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层面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方法与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要尊重农村的土地,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做好规划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规划区的功能分区,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4.基于修建详细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没有现成的规范,笔者在中观尺度上的近郊农民居住区的修建%详细规划的实践中总结规划经验,从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初步理论探讨。接下来以“云南省昭通市‘农民新村’修建%详细规划”为例,进行探讨。
4.1“农民新村”的建设背景与区域概况
“农民新村”(以下简称“新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东南侧,凤凰山北麓,中沟河东岸,面积19公顷,是一个为安置因城市扩张而搬迁的农村居民村,其修建%详细规划主要解决安置农民的生活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越来越多的村庄被纳入城区或城镇郊区的范围,形成大量的失土农民,引发了一系列农村居民安置问题。昭通市情况亦如此。根据昭通市2020年将发展成为50万人口的规划目标,昭阳区未来的农民拆迁人口将达到8万人,安置用地预计约为130公顷。随着昭通市新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认为应把农民的安置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城郊农民创建一个适合自己的、配套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避免以前新区建设中所出现贫民窟的尴尬局面,使之有利于城乡的共同繁荣、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积极动力。
为了及时解决这一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时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我们编制了安置搬迁农民的居住区“农民新村”修建%详细规划,对村民安置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研究,以积极的态度探讨、解决城市进程化中的城乡矛盾,以期创造更为和谐的城乡格局。
4.2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构思
“农民新村”规划方案着力改善农村整体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快速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规划,指导安置农民村庄建设更趋规范化、合理化,使之成为昭通市南部村镇组团的一个新农村试点。
“农民新村”规划方案基于环境构成特点,以及地块内用地结构的复杂%,并结合当地搬迁农民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功能空间:滨河休闲空间、沿街商业空间、院落式餐饮空间和居住空间。空间的内向引入是设计的着力点,即怎样让农民较好进入规划区域内部,从而形成整个区域的良好的新农村氛围。
为了较好的延续传统,规划区内以院落空间为主,这样既能形成院与院之间巷道良好的商业氛围,也能形成院落内宁静的生活空间。居住与商业结合环境形成两种类型的院落空间形态:北面地块结合滨水空间来进行设计,院落空间与水景渗透相结合,形成面水而居的生活景象;南面紧靠双院子村,地块红线以外山丘地形高差接近30米,对南面地块有重要的景观控制作用,因而在南面地块形成与山体相结合的院落围合空间。
结合农村人群使用特点,将底层建筑空间全部临街对外,以满足搬迁住户对商业临街门面的需要,并保证空间的使用弹%,即使具体地段不适合商业门面的设置,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建成与农民生活相适应的仓储等其他空间。
规划设计与现状已有的建筑进行良好整合,使其在功能上得以协调统一:政府对面地块形成开放空间,开口、流线设计与政府大门开口方向相一致,形成具有行政意义的集散广场;靠近交叉口的质量较好的保留建筑统一形成底商上住,并和滨河开放空间相结合形成开敞的休闲娱乐空间。
4.3 规划设计特色
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新村”按与城市周边邻近用地相衔接,以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来进行设计。“农民新村”处于昭通市南部边缘区域,各方面接近城市水平,适应新农村的生活方式,使城乡融合,无缝衔接。
结合现状,推陈出新:“新村”北面靠河,南面靠山,中间开设一条主要道路,结合这种情况较为复杂的现状,并做到既反映地方风格、农村特点,又具有田园风光,乡土特色,地块内形成了三种不同%质的产业经营区,并以此成为该新村的特色。
延续传统,和谐人居:为了建立和谐的人居环境,并延续传统文化,形成地域特色,“新村”内建筑的组织方式以院落为主。由于地块的划分和各自的特点,形成了以道路相分隔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院落组织形式。
化零为整,全局统一:“新村”现状条件极其特殊,不仅有较多的现状建筑,还有一条红线宽度达三十米的主干道贯穿其中。因而首先要将“新村”完全分割的两个地块进行整合,使整个农民新村区域成为一个整体;第二要结合零散分布的各个现状建筑与规划的新建筑相结合而形成完整的空间形态,并在功能使用上相适应。
结合使用,组织空间:根据当地居民的具体要求进行了上住底商的建筑设计,并根据基地条件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商业形式,以适应不同游览人群的需要,并行成综合的旅游服务区。
5.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展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十一五”期间要科学规划,继续加大投入,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也是一个在摸索中探索的过程。因此,作为规划设计人员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通过合理的规划,“农民新村”的修建%详细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开启了先河,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各方面的试验%探讨,希望为今后新农村的规划提供参考。
(转自: 园林学习网 http://www.ylstudy.com/thread-103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