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 » 公园景观 » 正文

西安城市公园绿地形态演变——语境与模式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4  浏览次数:434
核心提示:西安城市公园绿地形态演变语境与模式 The Evolution of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in Xi'an Contexts and Modes 刘晖 薛立尧 王芳 LIU Hui XUE Li-yao WANG Fang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2)02-0022-06 收稿日期:2012-02-27 修回日期:2012-04-01 摘要:西安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公园绿
 西安城市公园绿地形态演变
语境与模式
     The Evolution of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in Xi'an
     Contexts and Modes

     刘晖  薛立尧  王芳
     LIU Hui XUE Li-yao WANG Fang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30(2012)02-0022-06
     收稿日期:2012-02-27
     修回日期:2012-04-01

     摘要:西安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公园绿地形态的形成和演变,伴随着“园林、绿化”在不同时期语义内涵的变化,及其设计营建模式的改变;并遵循着历史遗址地上建设公园开放绿地的一贯做法,使得公园绿地空间体系反映历史城市的格局特点。详实地描述和梳理建国以来5个历史阶段的建设发展过程,从基础“植物种植”和传统园林式、遗址地上新建公园花园、城市大草坪装饰性种植,到汉唐风格公园广场绿地的城市经营模式,评析“园林”、“绿化”等行业术语在不同时期当下语境与模式的演变对公园绿地形态的影响。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绿地;研究;遗址公园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1K151)
     Abstract: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in Xi'an are developing during Xi'an's urbanization. With the changing connotations of ‘gardening’ and ‘forestatio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mode of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is evolving as well. Most of the parks are built on the relics and the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yout of ancient Xi'an. This article explored five development phases of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in Xi'an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are evolving from the basic plantation to traditional gardens, from the new parks and gardens built on the relics to the decorative urban lawns and to green open spaces with taste of Tang Dynasty. The article also reviewe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gardening' and ‘forestation’ to the form of urban parks and green spaces under contemporary contex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Parks; Research; Relic Park 
     Fund: Shaan Xi Province Social Science Funding (No. 11K151)

     人们用于物质环境营建所创造和使用的词汇,其语义会影响人们形成固有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不同时期都具有其当下特殊的语境,并通过建造活动固化为设计营建模式,影响城市形态。任何语汇在不同时期会拓展新的语义,但在当时不可能有明晰的定义,日后不断地梳理和总结,有利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促进良性发展。1952年第一次城市建设会议提出11项城市建设内容,其中第5项就是城市的公园、绿地;1958年第一次全国“城市绿化会议”,在第二年就改为“城市园林绿化会议”,由强调“广植树木、普遍绿化”转化到“城市园林化”的观念;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暂行管理条例》后,为了避免“园林绿化”一词产生的误解,条例名称加了一个“和”字,成为《城市园林和绿化行管理条例》;1994年在继《城市绿化条例》外,提出《城市园林条例》[1]。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一直都伴随着“园林”、“绿化”语义变化所形成的观念影响,这两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专业和行业术语,长期以来以传统造园思想、园林要素和植物种植影响公园绿地的设计模式。今天现代城市特色风貌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诉求,带来新的语境,但设计思想和手法的突破,需要给予“园林”、“绿化”新的释义。
     西安城市公园绿地形态的形成和演变,代表了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普遍性特点。同时,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城市空间格局,使得公园绿地的建设具有与其他城市的不同点。自20世纪30年代起,几十年来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强烈意识,不同观念和设计手法,公园绿地建设一直是依托于重要历史遗址地的分布,而逐步建设形成。梳理公园绿地建设模式及其演变的过程,有利于对今天的城市公园绿地风貌价值的再次认识(图01)。
 
     1“园林”和“绿化”的含义
     普遍认为,“园林”一词出现于西晋(265-316年)以后,至今1 700多年。今天“园林”一词简单地说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中国古代皇家苑囿到私家园林的传统造园形式,挖池筑山,种植花木,建有亭廊,营建山水境域,供人游赏之地;一是蕴含传统的造园手法,代表由假山、水体、植物种植和小品建筑物等要素构成美景供人游赏的场地。
     20世纪50年代“绿化”一词的出现源于1952年由苏联学者勒 勃 卢恩出版,1956年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绿化建设》一书[1]。1958年毛主席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绿化”一词被社会广泛使用。在城市环境中,这种苏联风格的植物种植多采用几何形式和中轴对称的手法,绿篱和成行的树木开始出现在城市建筑前广场和街道两侧,以及厂、矿、院、所单位环境中,这种风格依然延续至今。
     建国60多年间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发展,“园林”、“绿化”的含义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一来人们一直被传统的园林思想所影响,“园林”一词被行业和专业人员、政府管理者所广泛使用,由此带来的传统造园空间模式和园林要素使用至今。“绿化”一词一直是政府公文中用于环境建设的关键词之一,虽有时与“园林”一起组合使用,有时与其他辅助词语组合,如“城市绿化”、“公园绿化”、“道路绿化”等[2],但都无法挣脱一种“植物基础种植”的主观意向和实施手段。 
     文中描述的城市公园绿地包括各类普通公园、花园以及开放性公共绿地。公园亦包含专门化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和儿童公园等。文中的花园是指小规模的、带有单一功能的建筑附属花园或庭院。绿地一般含有城市广场绿地、城市开放绿地,以及开放的带状绿地等。
2 建国前西安公园绿地形态
     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民国政府管理下,西安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得到良好的发展。1916年,清王府花园莲花池改建莲湖公园,占地6.4hm2,是西安首个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1927-1929年,6.4hm2的革命公园和2.67hm2的建国公园相继建成开放,建国公园在1961年改为儿童公园。1934年左右,在北城墙外原唐大明宫丹凤园原址上,丹凤公园的建设被列入规划,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公园建设的土地被一直占用而搁浅。1932-1933年间,西安的道路两侧新种了164 930棵树。1939-1943年,西京筹备委员会在大明宫太液池原址上建设张家村苗圃,栽植2万棵树苗[4-5]。
期间,西安城内还留存着一些著名的私家花园,如杨虎城将军住所止园、柯式家族的半园和某银行家的东关花园(该花园以栽植100多种牡丹而著称①),这些花园解放之后多被破坏。1942-1945年,市政建设委员会和西京筹备委员会被相继废除,抗日战争结束后西安卷入内战,城市建设停滞。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西安的城市公园绿地,由3个破败的公园,即建国、革命和莲湖,以及一些私家花园、城墙林带和近2.4万棵行道树所组成。

     3 建国以来西安城市公园绿地形态的发展演变
     3.1 20世纪50年代:街道乡土植物种植、遗址地上的苗圃和兴庆宫公园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西安城市的基础绿化系统初步建成。政府通过“人人动手,家家种树”②的方式来号召市民在宅前屋后栽花种树,强调街坊绿化[1],在没有任何规划前提下,桃树、泡桐、榆树、皂荚、三角枫等大约30多种乡土树种被广泛栽植,近14万棵树木出现在西安的街道两侧,城市一片乡村景色。
    1955年西安的第一轮总体规划出台,绿地系统规划划定城市中一些区域必须为永久性绿地,其中多为历史遗址用地。根据当时的城市建设的政策,政府决定公园绿地启动之前,先建设一些苗圃。包括太液池和东关花园在内,6个在原有历史遗址地上的新苗圃开始建设了,总面积161hm2之多。这一举措即保留遗址环境及公园建设用地,由具有植物育苗储备功效,在条件具备时,这些苗圃相继都被建成公园。1959年,位于城区西郊的大庆林带建成,这是1950年代城市规划功能区划工厂区与生活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今天已成开放性绿地,而位于东郊的幸福林带,只保留其格局而未能实现[3-6]。
这里必然会提到当时西安主管副市长杨晓初③,由于他本人对于历史和考古方面的兴趣,提出在兴庆宫遗址上规划建设兴庆公园,恢复西安东郊著名的华清宫遗址、西安南郊南五台刘澜涛别墅以及华山西岳庙。由此而带来这一时期代表工程兴庆宫公园的规划建造④,历时1年半,1958年竣工,是由公众义务劳动完成的政治性任务[5]。公园选址在唐长安城三大内之一兴庆宫宫殿遗址上,整体空间布局采用典型的一池三山皇家园林的山水模式,而公园主入口(南入口),由南北长188m,东西横跨155m的轴线几何形布局,是因为设计者曾留学法国而受到的影响。公园占地52.2hm2,人工湖面积14.08hm2,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公园(图02)。
建国初期西安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全面开展,由于缺少专业的总体规划以及足够的资金支持,绿地形态表现为基础种植和历史遗迹地上的苗圃建设。尽管杨晓初副市长从未出现在报道中,但他对西安城市绿地建设所作出的努力,今天仍被熟知历史的人称赞不已。
 
 
[ 设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西安城市公园绿地形态演变——语境与模式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13709183534",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欢迎您光临 陕西园林网 陕西源景园林网携手本站打造陕西园林行业交流平台 QQ:1390293336(园林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