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行业专家 » 正文

景观设计企业如何参与乡村振兴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6  浏览次数:1135
核心提示: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设计介入乡村的实践思考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正在崛起!我们需要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也需要理论和方法。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的3种模式探索,重点探讨了设计院和设计师如何参与到乡村建设的5个方面,以供读者参考。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模式
 

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

——设计介入乡村的实践思考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正在崛起!我们需要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也需要理论和方法。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的3种模式探索,重点探讨了设计院和设计师如何参与到乡村建设的5个方面,以供读者参考。

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

模式一:以乡村问题梳理为导向的分析,践行“五共三兴”的系统方法(图1)

据国家统计局2017 年2 月公布的数据,当前中国有近6 亿的农村户籍人口,农民工总量达2.8 亿,其中外出农民工近1.7 亿。经过一段高速城镇化的时期,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了调整阶段,乡村被落在了后面。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乡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差异极大。乡村的经济落后,主要体现在与城镇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差距。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日益严重,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男性劳动力严重匮乏,大量土地撂荒,村落自然消亡,农村呈现出老、弱、病、残的凋零景象。村民的精神文化、文化传承等出现较大滑坡。

图1 乡村振兴实现路径:“五共三兴”

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共同富裕”五项任务。为我们明确了乡村振兴的三大主要目标:产业兴(产业兴旺)、环境兴(生态宜居)和文化兴(乡风文明),并且指明了实现途径——治理有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以“五共”工作方法为手段,探索脱贫攻坚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共同缔造”的新路径、新模式:

(1)决策共谋:以问题为导向,村民代表和专家联合组队,共同谋划乡村振兴的内容、组织机制和议事流程。

(2)发展共建:村民和专家协商确定村庄发展建设内容和标准,制定行动计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多渠道整合筹措建设资金。村民投工投劳参与房前屋后、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等行动。

(3)建设共管:建立健全村内管理机构,完善村规民约、项目管理等管理制度,发动培育村民志愿参与建设项目的管理。

(4)效果共评:村民共同设定村庄发展建设效果的评比标准和激励机制,组织评比,总结回顾阶段性工作,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共同缔造的热情。

(5)成果共享:村民共同享受建设成果,根据实际需要可平等享受建设成果,实现村集体、村民及参与相关方多赢。形成美好的村庄环境、和睦的邻里关系、融洽的社会氛围。

“五共三兴”的工作目标清晰、途径明确,能够全面解决中国乡村现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村两委的基础上,探索产业、环境和文化协同发展的组织机制。广泛的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同时接受以村民为主体的检查和监督。壮大集体经济、强调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模式二:以乡村建设主体为导向的分析,提出“3+x”的参与模式(图2)

1 (1)

图2 乡村建设3+X模式

我们以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导方为分类原则,将现有乡村振兴模式分为六类,即政府主导、集体主导、公司主导、高校主导、组织主导和个体主导:

(1)政府主导: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在乡村规划、资金补贴、政策扶持、基础服务、人才建设、宣传引导等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农村要素活力。政府主导的优势明显。但政府主导多以目标为导向,往往不能标本兼治。

(2)集体主导:具有较好产业积累的乡村,村集体产业具有较强收益能力,能够在短期内形成现金流,带动其他产业的周转和持续投入。在政府主导和个体家庭之间,形成一个过渡,提高凝聚力。建立农业合作社是一条好的发展道路,合作社模式也两级分化,不好复制。

(3)公司主导:企业、公司的主导主要从经营和产业的方向进入乡村振兴,响应国家政策、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延展业务范围,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公司模式多想照搬城市模式,但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

(4)高校主导:以高校为代表的行业技术精英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学术发展与实践方面,高校可主导以开展论坛交流等形式推动乡村振兴,如乡村复兴论坛等,这些振兴活动关注乡村公共空间的塑造,挖掘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乡村旅游来振兴乡村。

(5)组织主导:有一些专为农民服务的机构,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以中国乡建院为代表,其由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引领,理念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在中国的扶贫领域里,也活跃着中国扶贫基金会等一批非政府组织。随着精准扶贫2020 年阶段目标的完成,中国扶贫基金会又面临着新的目标和方向转换。

(6)个人情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2017 年毕业于耶鲁的村官秦飞获得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他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招募全球顶尖学子,为乡村振兴带来创意、技术、资源和沟通,致力于通过农村致富改变中国农村基本面貌。

通过分析主导方,我们发现乡村建设有三个重要的合作方,即政府、设计和管理。当乡村建设作为一个项目出现时,一定会有某个触媒因素,我们称之为“X”,可能是某个社会资本、村集体、公益计划、企业或个人投资计划。以上就是“3+X”的模式构成。针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建设,在这个模式当中我们倡导由设计牵头。在政策落实后,乡村建设项目有以下的特点:资金来源有一定保障;规模小,风险可控;楼层低,施工安全隐患少;周期短,需要提前采购,需要设计、采购和施工整合;适合 EPC 的工程管理模式,即由设计院牵头完成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此种模式的工程牵头方可以不一定是设计单位,但设计单位的牵头,在乡村文化传承层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模式三:以建筑学科专业为导向的分析,提出“乡土再造”的核心价值观

谈到乡村,很大程度会想到乡村的乡土环境。在当前乡村长期被动发展,乡村建设需要乡土环境的整体复兴,从乡土环境的构成要素入手,定义乡村建设的范畴,建立乡土环境再造的价值判断体系。乡土环境的构成要素包含:自然环境,主要为地域性的气候、地貌和物质资源等;建成环境,乡村建筑形成的群落格局、空间和构成方式,具有独特的场所精神;人文环境,乡村社会文化各种精神气质在特定地域的表达,通过民风民俗等表现形式渗透到各种乡土性的空间场所之中。三个构成要素有机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了乡土环境的表现方式。

乡村建筑与乡土环境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对乡村建筑的分析需要在乡土环境的大背景下,考虑两者关联的复杂性,环境的复兴离不开建筑的迭代更新,建筑也以环境内涵的传承和表达为基础。设计从各环境要素为出发点,探寻乡村建筑各种发展演化的创作途径,关注地形地貌、使用地域材料、传承地域文化,目的是为了能够传达真实的乡土感受。

与乡土重建不同,乡土再造更关心建筑品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原乡文化等以人的感受为本的发展策划和空间原型,将乡村特点的挖掘及生活模式的改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如年轻人回乡、艺术家进乡、老年人守乡等,使之前几近荒废的村落逐渐复苏、活络,破解中国新乡土问题。这需要村民主体、乡村工匠、乡土人才、各界支持和社会意识的觉醒。

乡土再造的核心是乡土文化和原乡生活的重振和复兴。以物质环境的营建作为载体,乡土文化与环境在发展中共生,促进乡土意识的自主和自觉性,恢复乡村的“造血机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乡村建设中如果贪大、贪全,往往只做到表面功夫,无法有效深入地盘活乡村。

乡土再造过程中需要“针灸”式的以点带面,而不是“空降”式的舶来品。乡村建筑的定位应立足乡村实际需求,为原生文化提供载体,通过空间“原型”的探索真正恢复乡村的场所感和归属感,融入原乡生活,同时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和提倡村民公众参与,恢复乡土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文化的自觉演进。

设计行业参与乡村振兴的

重点探讨

在上述模式的框架下,设计院和设计师如何参与到乡村建设?保证设计的落地可实施是根本。面对复杂多元的乡村结构,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于乡村,且能吸引优秀设计师“下乡”进行设计实践的方法和保障。我们试图从一体化设计、规划整合资源、科技介入、规范标准和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去探讨行业的参与重点。

第一,一体化设计服务于乡村振兴

在长期的城市建设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从策划、规划、景观、建筑和室内设计等的基本设计服务体系(图3)。城市建筑体量较大,往往数万甚至百万平方米不等,所以需要分专业、分阶段和专业内部细分。但乡村建筑因其体量较小,往往只有数十平方米,多者也仅数百平方米,若仍采用城市建筑的分项设计与施工,必然因其成本过高而无法实施。

设计行业如何参与乡村振兴?

图3 乡村建设体系

面对乡村复杂多元的经济社会结构、迥异的地域文化背景、分散自由的空间格局,我们提倡用“一体化设计”的方法来应对复杂多样的设计要素,将乡村建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问题梳理和归纳,涵盖了调研、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室内、标识等各个方面,使各要素之间产生相互关联,寻求多维度、灵活性的设计解决路径。试图用设计关联各个要素,使之在乡土环境中促进治理结构的良性循环和乡土意识的积极互动,逐步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达到改善乡村人居、生产、自然和文化等一系列环境品质的目的。随着近年来EPC的大力推进,更为这一构想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手段和途径。

第二,规划设计引领乡村资源共享

每个乡村都有其特有的物质、文化资源,在长期无序的建设中,这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乡村规划旨在通过合理规划,挖掘与整合这些资源,使其在保留原有传统的同时能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复苏与文化繁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要“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

进行资源盘点,深入挖掘筛选每个乡村独有的资源,再根据不同情况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而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必须有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是政府专项资金扶助、社会资本介入,也可以是村民集资,资金到位后需进行资金管理与分配,全程接受由村民选举产生的监督小组的全面监督。最终实现在规划设计的引导下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与产业和就业挂钩,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

第三,科技介入助力乡村建筑设计

近年来,无人机逐渐普及,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上帝视角”,而且也助推三维实景建模技术的发展。从2016年开始,我们尝试借助无人机进行现场调研取材,后期使用三维实景建模技术,取得设计范围内的SLAM三维实景模型。其不仅具备高清可视功能,而且具备三维可测量信息,为前期调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且为后期设计提供了最直观的设计依据。随着应用的升级,我们已经探索出“前期三维实景建模辅助调研+后期实景融合辅助设计”的辅助设计方法。

自2016年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开始,人工智能迎来了春天。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前期的设计工作有很多非智力重复劳动,且占用大量人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在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希望将人工智能运用到设计前期,大量减少了非智力重复劳动量,将设计师解放出来,投入到更需要创新的工作中去。

在城市建设中, BIM信息化设计、装配式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日趋成熟。能够把这些科技成果应用到乡村建设,必将使乡村建设更加科学高效。未来的乡村不会是“落后”的代名词,城乡需要共融发展,消除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乡村建设也全不是低技术的集成,把城市建设当中的科技成果进行吸收和转化,应用在乡村振兴当中,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事半功倍。

第四,规范标准统筹乡村设计市场

在长期的乡村建设中,不仅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也缺乏实操性较强的乡村建设规范与标准。乡村规划建设因其特殊性,需要建立一套实操性强的规范建设标准。在实际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因为规范与标准的缺失,导致设计与施工出现“随意性”,即设计师或村民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做,缺乏科学合理性。我们建议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乡村建设的标准:

(1)工作规程:即包含村民发动的基本工作原则、村民组织构建、规划设计建设的工作程序和村庄建设与维护要求。

(2)实用型村庄规划设计标准:即包含产业发展策划、村庄空间布局、公用设施整治、村容环境提升、建筑改造方案、文化特色景观、村庄标识等实操性强的由上而下的设计标准;

(3)村庄建设标准:即包含生态环境、公共空间、房屋建筑、公用工程等在内的一系列建筑、景观、市政等建设标准;

(4)乡规民约:即包含村庄公共事务管理、村民文明行为准则、奖惩规定等引导性约定。

乡村规范的制定必须以乡村和村民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深入调研,借鉴城市建设标准的制定原则,加入乡村特色元素,以落地实施为目的,才能使其具体而不空洞。要充分考虑规范的共性化和乡村个性化的合理衔接和配合使用,既考虑到共性也要保护人性,否则乡村独特的自然生长性就会消失。

第五,设计需要可实施落地的完善的保障体系

在我们参与实践的部分乡村建设中,制度的缺失是导致很多项目无法及时落地的根本因素。在国家层面,已经绘制了一整套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但具体到实施阶段,还是有很多空白。因此,设计需要可实施落地的完善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在以下方面:

(1)收入保障:一方面,要破解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等问题,乡村建设需要设计师参与,防止乡村风貌城市化;但另一方面,乡村设计属于小而精的设计,这是高技术的叠加,但往往无法获得合理的取费。因此,乡村设计需要村民整体对于设计价值的认可。

(2)组织保障: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设计院和设计师服务于村集体。目前多数情况下,设计机构的合同主体方是各级政府。这会造成设计机构的两难:合同主体是政府,设计机构就要满足政府提出的需求。这些需求不一定能够被村民和村集体所接受,设计师陷入两难。所以,建议从国家层面明确乡村振兴的设计服务对象是村集体等和村民关系密切的组织机构,并给与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3)监督保障:乡村振兴在实施过程中,资金、建设质量和标准考核等监督体系要健全,让乡村建设变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4)法律保障:村民、村集体与个人和城市资本等合作产生纠纷屡见不鲜。设计机构服务于乡村,需要法律制度的健全,保护双方的利益。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需要就地消化解决居民的生产和收入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我们希望利用专业技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和手段,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乡村建设不是城市建设的翻版,把乡村建设成深植于村民内心的乡土情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以乡土再造为目标方针,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重新建构新的乡村建设标准。设计介入乡村同样在路上,需要村民、政府、社会和市场多方协力,携手共进。让集体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再和社会资本结合,引导乡村产业振兴,让乡村活起来,壮大集体经济、强调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景观设计企业如何参与乡村振兴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13709183534",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欢迎您光临 陕西园林网 陕西源景园林网携手本站打造陕西园林行业交流平台 QQ:1390293336(园林网管理员)